触屏版

玖玖:让垃圾分类习惯成自然

时间:2019-07-26 12:00 来源:乐投米兰网 0 缩小 放大 正常
0

  今年7月1日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的实施,使垃圾分类一下子成为主流媒体的热点话题,也成了市民们茶余饭后讨论交流的重要内容。

  其实,垃圾分类不是什么新话题。近20年来,我国一直通过试点研究推进,只是近几年开始“提速”。今年6月,国务院九部委专门发出通知,进行具体部署,明确了“时间表”:2019年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启动垃圾分类工作。到2020年底,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;到2025年底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,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。这就表明,“垃圾革命”的风暴已经来临,垃圾分类已由“选择题”变为“必答题”,已从“倡导”阶段进入“强制”阶段——这是改善生态环境、建设美丽中国之必然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,深刻指出:推行垃圾分类,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,形成长效机制,推动习惯养成。由此可见,良好习惯对推进垃圾分类至关重要。垃圾分类并非举手之劳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常言说得好,习惯成自然。然而,任何习惯的形成,都非轻而易举,更何况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、各行各业,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,必须综合施策,持久攻坚,才能让垃圾分类,逐渐成为全社会的文明习惯。

  要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,知之深方能行之笃。要通过报刊、电视、广播、网络等多种渠道,采用科普手册、公益广告、手机推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,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、重大意义,宣传乱扔垃圾的严重危害、惩治措施,宣传《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及相关法规,宣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,宣传环卫工人的艰苦劳作和辛勤付出,使垃圾“为什么分类、怎么分类”,家喻户晓,人人皆知。特别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,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大好事,体现的是公民的文明素养,事关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,从而营造“人人有责,人人受益”的浓厚氛围,以认知提升促行动自觉。

  要坚持从源头上抓起。实践证明,习惯的养成,的确有赖于成风化俗,必须强化机关、学校、家庭的源头作用。为此,要发挥好机关带头作用。上行下效,其身正不令而行。党政机关作为领导机关,只有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,才能带动社团、企业、学校,乃至影响整个社会。要发挥好学校的奠基作用。垃圾分类不是权宜之策,而是“利在当代,功在千秋”的长远大计,必须从青少年特别是从娃娃抓起。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,应系统搞好“垃圾分类”教学,使之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,尤其要突出少年儿童,尽早在他们幼小心田播撒“垃圾分类”的文明种子。要发挥好家长的示范作用。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,其言行对孩子特别是婴幼儿的影响最直接、最持久、最有效。只要家长身体力行、循循善诱,就很容易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。

  要当作系统工程来建设。毫无疑问,“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”,是垃圾分类处理的着眼点和落脚点,然而,大量调研资料表明,一些试点城市之所以推不开、见效慢,主要症结就在于,垃圾“先分后合”——将已分类投放的垃圾,混装混运,没有将分类“进行到底”,大大挫伤了民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,严重影响了垃圾分类的综合效益。垃圾分类管理,包括垃圾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四个重要环节,不能顾此失彼,重这轻那,必须当作环环相扣、首尾相接的系统工程来抓建。当前,要在政府主导下,举全社会之力,加大投入力度,完善配套科技含量高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,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垃圾分类工作队伍,为有效破解垃圾分类这一世界性难题,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人力支持。

  要切实加大奖惩力度。心理学告诉我们,良好习惯的养成,不是一蹴而就的,要长期坚持深化教育引导“拉”和强化奖惩规范“推”两手抓。既要加快建章立制,使垃圾分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,又要做到执法必严,违法必究,以此推动垃圾分类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。尤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+,提升监管的“信息化、智能化、可视化”水平,使之既有法可依,又有据可查。奖优罚劣是推动垃圾分类的重要杠杆。要大力褒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,树立学习标杆,倡导新风正气,激发参与热情;同时,也要使垃圾分类法规,成为“带电的高压线”,从严惩处那些“不严守垃圾分类规矩,不恪守垃圾分类职责”人和事,使大家从中受到警示,强化垃圾分类“底线”不能触碰的观念,倒逼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。但不论奖还是惩,都要合情合理,依法依规,且不可不教而诛,随意惩处,胡乱罚款。

  搞好垃圾分类,是打造“国际旅游城市”、建设生态强市、魅力乐投米兰的题中应有之意。特别是乐投米兰作为首都的北大门,担负着为京津提供优质水源的重要职能,理应在垃圾分类上,打好主动仗,下好先手棋,努力走在河北乃至全国前列。而要打赢这场特殊的“人民战争”,非牵住培养垃圾分类习惯这个“牛鼻子”不可。

关键词: